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biquge5.net,秋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沈若寥软弱无力的上联。沈若寥看得明明白白,不由叹了口气,轻轻感慨道:

    “先生才是真正的高人。何况这一手奇字,仙而不虚,浑然一体,成竹在胸,洒脱至极。妙文妙语,沈若寥无话可说,甘拜下风。只不过,我还是想为自己申辩一句:先生您冤枉我了。”

    那文士抬头望着他,微微一笑。

    “沈大人刚才自己说的,‘试玉当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’;在下又何妨拭目以待呢。大人忘了落款了;您的大名如果不签上,可就枉了这一手好字,只怕这碧云斋客人要少一半了。”

    沈若寥浅浅一笑,在自己的上联下方署上落款题名。那文士等他题完,接过笔来,在自己所书下联上大笔一挥,飞快地题了两串字,便把笔放回桌上,将两幅字一并递给店小二,说道:

    “店家明日就去裱了,就挂在正门大堂上,保你自此生意兴隆,座无虚席。”

    那小二惶然接过字来,诺道:“那是当然;沈大人的仙书在此,那是肯定能把全京城的客人都招揽过来的。”

    那文士听他这样说,高傲地抬起头来,极为冷淡地说道:

    “一半吧。”

    然后,他便对沈若寥简单行了个礼,说道:

    “后会有期。”

    一面转过身,昂然而悠闲地走出了茶楼,对其他人看也不看一眼。

    洪江等他出去,叹道:“好个轻狂的文人,真是才大气粗啊。”

    沈若寥瞟了他一眼,苦笑道:“我说哥哥,人家是才大气粗,到了我这儿就成了财大气粗。我在你眼里原来就是这么个水平?你连骂人都骂得这么不动声色啊。”

    洪江脸红道:“没没,绝不是那个意思。换作是我,早被他吓趴下了,只能往纸上写粗话,我哪儿还有那脸去骂你啊。再说了,郡主看上的是你,不是我,你就别再提醒我我是什么水平了。”

    井玉络问道:“这人到底是谁?我还没见过比我更狂的人呢,好家伙。”

    沈若寥把店小二手中捧着的纸张拿过来。那上面的墨迹还未干,他小心翼翼地展开,将自己那张上联放到一边,往下联瞧去。右上角一行小字:承沈御侍茶上联。然后便是那一笔龙飞凤舞潇洒漂亮的行书。左下脚的落款是:

    己卯秋七月甲申翰林侍诏解缙题于金陵碧云斋。

    沈若寥盯着那个名字,微微想了一下。

    其时解缙已然小有名气,却还并没有到后来那般名震四海。沈若寥还是需要努力想一想,才想起这个解缙是谁。他确实在文渊阁那班编修《太祖实录》的文臣中见过这个人,也曾在当值的间歇里,听礼部侍郎状元黄观讲过,这个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,当年的状元是任亨泰,解缙与卓敬是同年。然而解缙当时才刚刚满二十岁,不仅是当年,也是有明以来所有进士中年龄最小的。因此,太祖高皇帝对他倍加赏识器重,命令他朝夕在御前侍奉,时常咨以国事,并且亲口对他说:“朕与尔义则君臣,恩犹父子,当知无不言。”解缙于是经常给高皇帝上万言书,每一篇奏上,高皇帝对他的才华都是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然而,年纪轻轻又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所必然具有的毛病也越来越明显,就是清高狂傲,放纵不羁。解缙自视甚高,也有资格如此自视,加上年轻浮躁,待人接物都是一贯的傲慢,很快便惹得朝廷官员人人不满,不少人向朱元璋告状。老皇帝深知解缙冗散自恣的毛病,舍不得罚他,便让他做御史。高傲的大才子何曾惧怕得罪人,处在御史的位置上更加了得,竟然大胆到为其时获罪于朱元璋被处死的李善长鸣冤求情,同时又因不惮率性而为,得罪了许多同僚,受到众人联名劾奏。

    到了这一步,朱元璋却依然十分喜欢这个傲气十足的毛头小子。然而,老皇帝深知如果把解缙继续留在身边,不仅仅自己在百官面前说不过去,下不来台,还会引起百官对解缙的一致仇恨,最终必然要伤害这个难得的大才子。为了爱护他,朱元璋无奈请来了解缙的父亲,对他说:

    “大器晚成,若以而子归,益令进学,后十年来,大用未晚也。”

    要他把自己的儿子带回家,让解缙踏踏实实静下心来,再多读几年书,同时也多了解了解世事人情,变得更成熟稳重一些,再来入朝,方可成大事。

    于是解缙被父亲带回家进学。然而未满十年,到了第八年上,朱元璋便驾崩归天了。解缙沉不住气,跑回京师来,被人劾奏违诏;当时其母刚刚病故,尚未来得及安葬,父亲又已经年迈九旬,解缙抛家跑到京城,无论如何是不孝之举。于是以仁孝著称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十分鄙视他的所作所为,一纸诏书将这个大才子发配到河州充军。解缙在河州呆了没两个月,就已经苦不堪言,于是给礼部侍郎董伦写了一封信,痛悔自己率易狂愚,无所避忌,同时血泪交流地为自己辩护,说自己是因为高皇驾崩,悲痛至极,满心只想着到京城来一拜孝陵,所以才会把母亲的丧事和年迈的老父都扔下不顾了。又说自己八年来在家奉亲至谨,而且束发勤学已经小有成就;又说自己南方之人不习北方边塞水土,惹了一身疾病,一个文弱书生出身却不得不和粗犷士兵一起天天操练,奔跑摔打,不堪承受。求董伦在天子面前为他说好话,要么把自己召回京师,要么放自己回家奉养老父。

    显然,河州充军的经历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才子吃够了苦头,也总算长了教训。董伦见他字里行间确实痛心疾首,便帮了他这个忙,在朱允炆面前说了不少好话。解缙这才得以逃出河州军营,回到京师天子身边做了翰林侍诏。

    至此,大才子解缙已经大大收敛了自己的清高和狂傲,然而这东西本来与才学共生,不可能根除;此人仍然是一身的傲气冲天,只不过朱允炆的近身文臣锁定在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三人身上,没什么机会领教到他的狂傲,已经学乖了的解缙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,让自己的傲气变成傻气给自己惹祸。于是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在翰林院里呆着,暗暗等待着自己的机会。

    沈若寥觉得自己今日走运,碰上了这个传说中的才子狂人解缙,暗想既然大部分朝廷官员都受到他的鄙视,不少直接受过他的抨击,自己被这么个大才子奚落一番倒也不丢脸了。他听说过很多解学士的轶事,此人年幼时起就已经是文采超群的神童,那四句随口占得嘲讽路人的“细雨落绸缪,砖街滑似油。凤凰摔在地,笑煞一群牛”,已经是天下孩童口能熟诵的精辟名言。就是现在,自己已经这么大人了,也没这种硬功夫啊。

    但是,他想和此人有所深交的话,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。沈若寥觉得,自己无论如何是读书太少,应该想办法好好补补课了。

    然而,读书需要时间,成才谈何容易。以解缙的天资,如果没有十年寒窗,也不可能二十岁上中得进士,更尤其如果没有后来衣食无忧的八年闭门苦读,成就不了解学士青史垂名的绝顶才华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没有解缙的天资,更没有他那般可以无忧无虑读书的条件,成才就极为困难了。对于沈若寥来说也是如此;他必须全心全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,就算不为了任何理想,起码也为了养活自己一家人体体面面活下去不挨饿。这上面耗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,在他很想静下心来读书进学的时候,老天不给他这个机会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建文元年秋七月十七日甲申这天,他和解缙在碧云斋茶楼对句,两个人还都不知道北方战场上局势在这一天发生了重大变化。战事进展让他潜心读书的**必须只能压抑,这一天也许依旧可能,但是已经遥遥无期了。

    不过,苍天总是公平,剥夺了一个机遇的同时,赋予了他另一个完全平等的机遇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